欢迎访问风土情网 云导航:风土云标签

爱面子是人情世故的潜规则

负责编辑:风土情 来源平台:网络搜集 归档日期:2015-11-06 阅读次数: 字体:
爱面子是人情世故的潜规则_人情世故【风土情网】
  俗话常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在这方面,中国人做得非常到位。在我们的生活中,爱面子、好面子,几乎不是什么新奇的事。很多人还会打肿脸充胖子,为的就是要面子。
 
  不过,面子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呢?你还别说,要面子这个心理关卡,卡住了不少中国人。
 
  新闻曾经报道了一起发生在浙江某高校的意外事件,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留洋回国三个月的年轻教师,由于回国时间短,教学经验尚浅,参加副教授职称评审没有评上。按理说,人生路漫漫,一次职称没评上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大不了就是继续从讲师做起。可是这个年轻教师觉得自己是海归,能力理应比别人强,竟然连个国内高等学府毕业的同事都比不上,丢脸丢大了,于是钻牛角尖,抛下妻儿寻死去了。
 
  这是一出悲剧,也是一个死要面子的典型例子。
 
  小王刚参加工作不久,工资微薄,每个月的房租和伙食费也仅仅是勉强应付,更谈不上会有什么积蓄。尽管如此,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为了能得到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小王家里亲朋好友也帮了他不少忙。
 
  最近,单位领导的儿子要结婚。领导了解小王的情况,叮嘱他届时来喝喜酒就可以了,礼金就不必准备了。可是小王觉得这样很丢面子,回家后考虑再三,还是咬着牙准备了五百元的红包。
 
  第二天,小王来到单位,从和同事的闲聊中得知,大部分同事准备的礼金少则上千元,多则近万元。同事们都觉得,领导平时在工作中对大家很照顾,这种时候如果不好好表示一下,面子上实在说不过去,如果礼金送得少了,以后在单位抬不起头来。
 
  这下可把小王为难坏了,就目前的状况,他再也拿不出更多的礼金,可他也真的不想为此让同事们看不起,更不希望因此让大家觉得自己的家人“不懂事”。于是,他一面节衣缩食,一面四处找朋友借钱,最终凑了两千元钱,很有面子地给领导随了份子。同事们都夸奖他虽然年纪小,却很懂人情世故、为人处世十分“敞亮”。可在这片赞许声背后的滋味也只有小王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像小王这样宁可苦了自己,也不愿丢了面子的人在我们的身边不占少数。为什么我们那么好面子、怕丢人?这是很多社会学者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中国社会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和为贵”就成了我们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法则,“礼尚往来”“讲情面”也就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另外,中国社会向来以家族为核心,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口碑好坏,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关系着其背后整个家族的荣辱。比如,古时候状元衣锦还乡时,总要祭祖,光宗耀祖。相反,如果小王因为礼金送得少而遭到别人的诟病,人们也往往会认为小王的家庭对其缺少必要的人情世故方面的教育,也就是俗话说的“缺家教”。所以,小王才宁可苦了自己,也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争到这个面子。
 
  除了社会文化因素之外,“好面子”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电影《大腕》中有这样一段台词:“楼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尽管电影中的情节有些夸张,但它也的的确确折射出了很多人的面子心理。好面子其实就是在满足一种炫耀的欲望。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就表明自己比别人更有能力,就算自己并不真的拥有这种能力,也不能让别人有所察觉。所以,当下才会有很多人,不管自己真实的生活情况是怎样的,都乐此不疲地在网络中晒豪车豪宅或是自己新买的各种奢侈品,当别人称赞他有本事时,他炫耀的心理也就得到了极大满足。
 
  我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他那句“老子打儿子”始终让我们记忆犹新。明明受了别人的欺负,他不懂得反抗和还击,却总用这样的方式来聊以自慰。这背后隐藏的就是好面子的另一个心理因素——自卑。有些人自认为很失败或是地位低下,于是内心充满了自卑,而又不愿意因此被别人看不起,于是只能用一些自欺欺人的方式来维系自己最后一点面子。尽管这样的方式能让他们的心情暂时得到抚慰,却无法让他面对真实的自己。
 
  宋真宗赵恒自雍熙北伐失败后,对辽朝一直心存畏惧。后来辽宋双方会战于距汴京三百里外的澶渊。尽管局势对宋十分有利,但因宋真宗自卑心理作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进贡辽国大量金银为代价,订立了和解条约,史称“澶渊之盟”。尽管受到了奇耻大辱,但真宗却觉得“就此把事情了结也好”,还对谈判的使节大加赏赐。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尽管维系了他作为皇帝的面子,却终究无法掩盖他自卑的心理。
 
  从现实角度来说,人们对面子的追崇,实际上也是一种遵守社会游戏规则的表现。如果不把面子事做好,就会被周围的人排斥。在很多人看来,根本不必考虑好面子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只要跟大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就一定不会错,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的“羊群效应”。所谓“羊群效应”就是盲目跟从、随波逐流的表现。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自己有多么爱面子,只是依靠一些惯性思维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和行为。在做决策时,往往也不会去独立思考,只要随大流,就认为一定不会被别人看不起,更拍别人说自己不懂人情世故。
 
  就以小王为例,五百元的礼金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当他意识到同事们准备的都是千元、万元的红包,就毅然决然地遵从了这种人情世故的潜规则,而丝毫不会去考虑这样做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得起这样一笔开销。至少在他看来,只要按照大家的做法去做,就不会丢人丢面子。这也是中国人常说的知情达理、懂人情世故的潜规则。
 
  再比如,现在很多家长会送孩子出国留学,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出国热”。只要身边有亲戚朋友把孩子送出国去,那么其他家长也会盲目跟风,至于孩子的年龄是否适合远离故土,他国的教学环境是否对孩子真的有益,出国留学的费用是否是整个家庭负担得起的,这些问题似乎根本不重要。只要“你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也就要去”,起码这样不会让自己觉得没面子。
 
  综上所述,我们中的很多人之所以爱面子,怕丢人,是由文化、心理、现实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虽然对面子的维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但是它也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设置许多难以逾越的阻力和障碍。
 
  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只会让自己生活得很累,有时候为了讨得他人的欢心,却会让我们自己付出太大的代价。其实只要平时在生活里多一些个人的主见,多给自己一点自信也就是了。只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尽管按照自己的原则去做,又何必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毕竟别人的看法再正确,也永远无法代替你去经营属于你的生活。只要在人情世故里,做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一句话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