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风土情网 云导航:风土云标签

湖南人的新年风俗

负责编辑:风土情 来源平台:网络搜集 归档日期:2015-05-19 阅读次数: 字体:
湖南人的新年风俗_风土习惯【风土情网】

    湖南人过年,先从过“小年”说起,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俗称“过小年”。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 洲等地不太注重过小年。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二十三日这天要上天庭述职,叫辞灶。因而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 人们在过小年前 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打扬尘”。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湖南话为“打扬尘”,并在灶神像 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神”。

    最为隆重的当属是腊月三十除夕夜,游子远归,祭过祖宗后,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最长者最先尝菜,并要求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 也要象征性地渴一口酒,以讨吉利,如果家里有外出来不及赶回家的,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摆上杯筷,甚至将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对他的思念。全家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 有钱无钱,萝卜过年”。但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传统而独有的菜谱:郴州人兴吃酸萝卜猪肝肠,象征为人要有肝肠;洪江一带喜 吃春粉,米粉上盖有鱼、肉、鸡、鸭、蹄花、生姜各两块,以示好事成双; 有的人家还备 有一碗四季葱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合家围炉团坐,辞旧迎新,许多地方有烧柴蔸火习惯,取“财头”谐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这顿年夜饭,特别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鸡 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 红火火了。 有的家里的餐桌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蔬菜类必会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尤其是鱼,因寄“年年有余”之意,更是餐桌上 不可缺少的一道菜。不吃白菜,忌讳“一年白过了”。一般这顿年饭吃的时间越长越好。民间还有守岁之俗,人们通宵不寐,全家团坐,吃糖果,叙旧话新,其乐融融。是夜,父母还要给小孩的衣兜里 塞些零用钱,谓之“压岁钱”。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进门说:“请辞岁”。各家都高兴的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 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怪不得“细伢子”盼过年了。年长者守岁相邀饮酒为乐,儿童们喜玩烟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赋诗论文,以消长夜。这一天禁忌很多。 大人总会叮嘱小孩,不要乱说话,比如说:“死”呀,“烂”呀,“坏了”之类的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大人马上就化解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说“打发打发” ;若酒杯倒了,就说“酒泼红地”。更好笑的一种化解说法:童稚出口不慎,犯了禁忌,大人就要用纸往他嘴角上揩“屁股口”。有的还在墙上贴上用纸写上的字条“小子之言,百无禁忌”,以示偶尔 有小孩讲了不吉利的话也不算数。避免因此而带来不吉利的事情。年初一亦是如此。

    新正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谓之“开财门”、“开门红”。大街小巷鞭炮声声,此起彼伏,响彻云宵。考究的鞭炮全用红纸扎成,燃放后,红纸屑铺天盖地,谓之满堂红,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 。放完响炮,祭过天地祖宗,饭后接着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然后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拜五方,称作“出行”或 “出方”。到本村族内人家拜年。遇尊长或平辈无论老少,相见辄 祝“新年好”、“恭喜发财”,“万事顺意”之类吉语,入门则口称“拜年”!但如果人家还没有起床,则忌讳到床前拜年。老辈人认为给死人祭拜就是在床头拜,这一点视为大忌。有的是同族长带领 许多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有个先后顺序,湖南有句俗语“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个意思是说,初一是儿子给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话说得好“远亲 不如近邻”。一般来说,新女婿第一年给丈母娘拜年是很重要的,要带很丰盛的礼物,还要给女方的亲友派利是,不然就会遭别人笑话。其他的拜年,只要随便带点礼物,意思一下,亲朋好友在一块吃 个饭,联络一下感情,就可以了。湖南人特别重礼节,常以情义待人。这几天,街坊邻里们都纷纷走出家门,互祝“过了一个热闹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初五这一天不拜年,人们管初五拜年叫“拜五 中”,这一天妇女忌讳走亲拜年,嫁出去的女儿更是不能回娘家,否则,就被人讥讽为“好吃女”。传说,如果新年回娘家说会吃穷娘家,娘家人这一年经济都不会兴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 或作为客人到别人家拜年,都是不会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正月初一初三,忌扫地和往外泼水,意为免财气外流。

    初六取六六大顺之意,很多商家也会选在这天开门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选择这一天离家外出工作。

    湖南人讲究“七不去,八不归”’意思是在初七走访亲戚朋友时,要么当日回家,要么过了初八才可以回家,忌初八回。

    初八这一天,“八”取“发”之意,工厂上班,商家营业,一切活动都恢复正常。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名灯节。除看龙灯、放鞭炮之外,还有唱花鼓戏。有俗语说:“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灯”。元宵观灯多是用篾扎纸糊的各式灯笼,有的挂于门顶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游 街了。这一天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团。一到晚上便热闹非凡,不论大人小孩都会手持灯笼上街去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骑竹马等迎春文艺活动,还有猜灯谜等等,通常是喧闹通宵 ,故名闹元宵。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乡下的舞龙的队伍是最多的了,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所以“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大家多会赐上一个红包。而且已婚未育妇女,往往让“龙 ”转绕其身,或让“龙”在床上缩聚成围,上骑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标签: 风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