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风土情网 云导航:风土云标签

元宵节更是中国的情人节

负责编辑:风土情 来源平台:网络搜集 归档日期:2016-01-17 阅读次数: 字体:
元宵节更是中国的情人节_传统习俗【风土情网】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和灯谜。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中国民间传统吃汤圆、闹花灯风俗习惯,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在中国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其中,在民间传说中,有这么一段传说故事,话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
 
  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正月十五放灯更为兴盛。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还有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王安石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灯谜”一词即源于此。到了清代,灯节气氛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直到如今,一般在这天,民间都会有猜灯谜活动。“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除了挂灯笼,猜灯谜和吃元宵之外,民间还有许多关于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
 
  陕西有送孩儿灯的风俗习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是古老的汉族民俗风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可送的花灯种类还有很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绵羊灯、钱鼓灯,应有尽有。像北京的宫灯,天津的宝莲灯,上海的金龙戏珠灯,苏杭的琉璃花灯,广州的鸳鸯戏莲灯,东北的冰灯,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方人有走百病的风土习俗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相约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湖南省郴州的元宵节俗称为“偷菜节”
 
  湖南省郴州的元宵节叫“偷菜节”又叫“偷青节”,是在每年正月十四晚或正月十五进行,它最早流行于湘南南部农村,是当地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当新年到来这天,人们悄悄潜入别人家的菜园里偷菜,然后将偷的菜煮了一起吃,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迎来崭新的一年。虽然是“偷”别人的东西,但是人们总是乐此不疲,被偷的人家也不会恼火,在发现自己的菜园被“偷”后反而会很高兴,说明自己家的菜长得好,新的一年一定会丰收,会更加富有,在新的一年里会事事顺利。去“偷”的人也是为了沾点别人的福气,期盼新的一年有个好运气,所以偷青的人只是象征性地拔点青菜,并不会破坏别人家的菜园。老人们都说元宵偷了青的人这一年就会事事顺利、心想事成。
 
  “偷菜节”,也是儿童们最开心的节日,当然“偷菜节”的欢乐也很难忘。“偷菜节”的晚上,月亮出来以后,孩子们就三五成群地相约去野外菜地里偷摘新鲜的蔬菜,小伙伴们在月光下打闹戏嬉,唱歌玩耍,直到月亮快到中天了,才开始偷摘别人菜地里白菜苔,大蒜苗之类的蔬菜带回家,然后自已动手把偷来的菜做好,请家人及邻居们来吃,大人们则边吃边评论孩子们的厨艺的好坏。孩子们边吃边说偷菜的经过,欢声笑语直午夜。
 
  “偷菜节”夜里偷菜是孩子们的节日,孩子们无论偷谁家菜地的蔬菜,大人们都不能去现场抓赶的,只能在远处大喊抓偷菜贼吓吓他们。孩子们也知道十三夜里偷菜不算贼的,听到喊声,一些大点的也只是戏闹般的叫别人“快跑!快跑!”然后又去另外的地里‘偷’了。椐说夜里有小孩子们去‘偷’菜,就预示今年有个好收成,吃了孩子们偷来的菜,全年不会生病生疮。所以正月十五夜,就成为新年后的第一个节日,是最开心快乐的节日。这天孩子们吃过晚饭就开始准备偷菜节的活动了。
 
  偷菜节去偷菜只能空手去别人的菜地摘菜,不能带篮子什么的去偷。否则大人就会打人的。也不能偷得太多,一人用手偷一把菜,能做成一碗就行了,回家当时就自已动手做,做好了就请大家品尝,偷菜节也就是让孩子们体会一下,夜里到野外偷菜,那种担惊受怕的感觉和做菜给大家品尝的快乐吧。
 
  “偷菜节”在西南地区广为盛行,到现在为止,现有多个省市和多个民族对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节日赋以极高的兴趣。就像现在的重庆四川地区,每到正月十五的那天,人们都会在白天悄悄去菜地踩点,看好哪家的菜长得好,然后早早吃完晚饭,等天一黑,大人就带着小孩儿去别人的地里“偷菜”,和湖南地方一样,人们把这个节日也叫做“偷青”。在偷青过程中,大人会跟小孩儿先讲好,在菜地里不能大笑和说话,免得遭到菜地主人的打骂。若是一不小心被主人发现了,被骂也不会生气,因为大家都知道,“骂的越凶,偷菜人越开心,在主人骂时,也把偷菜人的坏运气骂跑了。”而主人大多是不会骂的,被别人偷菜,说明自家的菜长得好,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偷好菜后,大家会回到家里,把偷来的菜煮着做夜宵,吃完睡觉,期待来年的好运气。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后来,“巴乌”舞逐渐演化成定时举办的传统节日。节日上表演的“巴乌”歌舞也更为精采。所不向的是跳舞,不再披兽皮鸟羽;而是舞耍纸棚镑扎的龙灯、狮灯、白鹤灯、欢庆新春。
 
  元宵节更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人们常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七夕是倾向于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所以说元宵节更是中国的情人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