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风土情网 云导航:风土云标签

结婚是因为人"发昏"了?

负责编辑:风土情 来源平台:网络搜集 归档日期:2017-07-10 阅读次数: 字体:
结婚是因为人"发昏"了_经营婚姻【风土情网】

  现在很多为婚姻所困的中国人都在调侃:当初结婚就是因为头脑发昏,否则为何要叫“婚姻”?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婚”就是源于“昏”。其实这是今人对古人的误解,今人婚姻中出现问题原因各异,但古人结婚绝不是因为头脑发昏,而恰恰是因为对婚姻本质的认知,对男女结合的重视,对“礼”的遵循。
 
  传说,中国人被神女娲造出来后,女娲特别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因此女娲被称为“神媒”。大概在七、八千年前,神伏羲制定了婚娶之礼,又制定夫妇制度,规定女子必须外嫁到其他部落,而且必须经过结婚仪式才可以生孩子,这样可以使下一代得到父母很好的教养。
 
  西周时,周公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条件:“六礼”,它包括六个程序:一是纳彩,即男方通过媒人前往中意的女方家,询问女方家的意思;二是问名,即如果女方同意,媒人要代男方询问未婚女子的生辰八字,询问女子母亲的姓氏,这是因为当时同姓不结婚;三是纳吉,经过占卜未婚男女的生辰八字,如何相合,就可以定下婚姻;四是纳征,即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五是请期,男方占卜合适的结婚日期,并征得女方的同意。六是亲迎,即男子亲自去女方家迎娶。
 
  上述“六礼”,除了第六项,其它均是在早上进行,而亲迎则是在昏时。为什么在昏时?“昏”与“旦”相对,指太阳落山后二刻半(约一小时,古人将一天时间的长度分为 100刻)。“昏时 ”是阴阳相交的时候,阴来阳往。新郎为阳,新娘为阴。因为新郎昏时前往迎娶,所以叫“昏”(后来写成“婚”),新娘则因之而来到婆家,所以称“因”,这就是“昏因”(婚姻)一词的来历,也是为什么叫“昏礼(婚礼)”的原因,自然和头脑发昏扯不上关系了。
 
  到了唐朝时,亲迎改为早晨(旦),也取阴阳相交之意。而男子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一方面表现出对女子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含有从夫居这一婚制的特点。此外,中国人的普遍心理是:阳动阴静。而亲迎通常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凡未亲迎而丈夫死,女子可以改嫁。
 
  而上述六个程序中,男方在每个程序中都要给女方送一只大雁,这是因为大雁为候鸟,秋去春来,从不失信;大雁,从一而终,即便丧偶,也要继续保持独身。还有大雁飞行时有序,壮雁在前,幼雁和弱者在中间,长幼有序,这也是为让新娘懂得长幼有序,而这也是儒家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新郎将新娘迎回男子家中后,会举行简单的仪式。周制婚礼,没有音乐,也不大加庆贺,重的是夫妇之恩。当时的婚服也不是大红大绿,主要是玄色,迎亲的车也是黑色的。仪式包括沃盥、对坐、合卺、结发。
 
  沃盥礼就是新人洗手,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然后双方在一张小桌子两边对坐,共食盘子里的食物,昭示从此夫妻要开始共食、共同生活。之后是合卺,就是将葫芦切两片,夫妻各执一片喝酒,暗含夫妻从此结为一体,要同甘共苦。最后是夫妻各自剪一缕头发,并用绳子结在一起,表示夫妻从此同心过日子,这就是我们说的“结发夫妻”。
 
  婚礼最后一个“礼”是拜见公婆。婚礼次日清晨,新娘要早早沐浴更衣,拜见公婆,并以媳妇的礼仪孝敬公婆。最后,公婆设宴款待新娘以及女家的有司等人,并赠送礼物。如果成婚时公婆去世,新娘则要在婚后的三个月内前往家庙祭拜。
 
  西周时,由于“六礼”的程序很复杂,只有官员和贵族才严格遵守,一般老百姓可以合并。“六礼”一直延续到唐代,宋代简化为纳彩、纳吉和亲迎,一直持续到清朝。
 
  从汉代宣帝开始,婚礼慢慢走向奢靡,有了音乐,饮宴更加热闹,唐宋之后还出现了许多禁忌,但仪式中的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被普遍接受。此外,新娘的“盖头”是在宋代才正式出现的。
 
  现代婚礼由于丧失了传统婚礼仪式中“礼”的内涵,而流于表面,更重视物质的炫耀,也使新郎新娘无法知晓婚姻的含义,无法知晓什么是夫妻之恩义。古语说的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千年修来的夫妻缘分经过“礼”的洗礼才得以延续。
 
  《易经》上有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昏礼者,礼之本也。”意思是,人类社会的君臣、父子等一切人伦关系都是由夫妇的结合而派生出来的,这与自然界中的阴阳相合,化生四时和万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儒家也认为“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是以经营好婚姻,对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