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风土情网 云导航:风土云标签

天子脚下北京人的习性

负责编辑:风土情 来源平台:网络搜集 归档日期:2015-08-23 阅读次数: 字体:
天子脚下北京人的习性_风土习惯【风土情网】
 
  北京是个大城市,不认识的地方多,不认识的人多,成天打交道的多是陌生人。有许多老人迁入北京二三十年,可就是乡音不改;有许多年轻人,刚来北京俩礼拜,就已经满口的北京话了。你从口音上,很难准确地判断谁是北京人,谁是外地人。
  
  北京是首都,天天人来人往,尤其是王府井、前门大街、故宫、颐和园这些繁华的地方,外地人比北京人还要多。久而久之,北京人对外地人失去了新鲜感,既没有好奇也没有歧视。
  
  但是,有三种人,北京人最瞧不起,动辄给他个恶作剧,教训教训他。
  
  第一种,假牛叉的人。
  
  俗话说“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北京的官大,大得顶了天;北京的官多,多得拿簸箕撮。这就使北京人拿官不当官看,凡是不直接管他的官就不算官。
  
  你要说你认识市长,接下来他就想听听市长家里吃什么、喝什么、摆什么,为的是长见识,至于你和市长的关系,他连问都懒得问,因为那是“凉拌咸带鱼——不用言(盐)”的事,就因为你和他是同事、是街坊、是一个档次的人,所以你和市长的关系,与他和市长的关系是一样的。
  
  如果你以为你见过市长、认识市长、与市长有过同事关系,就比他高一头,那你可就假牛叉了。北京人不打人,不骂人,不揭人,而是抬举人,愣是把假牛叉抬举成真牛叉,让他想下来都难。
  
  有些外地人不了解北京人的习性,到北京办事往往爱用大官当保护神,动辄就说“我是从××来的,和你们的局长是老乡”,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个真正的老北京人,那人就会像发现珍稀动物一样,号召办公室全体成员来瞻仰局长这位老乡的仪容,然后跟他套磁,说这位局长如何有工作能力,如何有群众威望,如何讲原则讲义气,如何体恤下情……然后又说在北京工作如何艰难,在北京干事如何矛盾重重……这一通无主题变奏直把他弄迷糊了,突然话锋一转,“您找您的老乡写个二指宽的条子,在我们这就通吃了,谁也不好意思驳局长的面子,谁也不敢拖着不办,您也用不着一个门一个门地做解释工作,这多好。”
  
  千条理万条理,拿不来局长的条子他就没理,他的事就永远搁置起来了。全国那么多骗子,骗了那么多的人,北京人就没有一个让冒充高干子女的骗子得逞的。
  
  第二种,穷显摆的人。
  
  首都的地位使北京的信息层次也高,所以在北京人的脑子里,装满了“中国之最”。他知道中国最富的是谁,他明白中国最富的不是你,所以他觉得你和他一样,都不是中国最富的人。
  
  既然不是大富豪,你就没有资格显摆,尤其是不能在他面前显摆。因为人都是相对的,你这一显摆,就使他相对地贫穷起来,他当然对你不满了。
  
  北京人管爱显摆的人叫“土财主”,因为他们就象乡下财主进城一样,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钱,生怕别人把他看瘪喽。
  
  过去,北京的服务行业,一见这种好显摆的主儿,就拿他当“冤大头”耍。先把他奉承得腾云架雾了,再向他推荐高贵典雅的货色,而且告诉他某位名人昨天刚刚买过,让他把钱花足,花过瘾。
  
  饭馆的“百鸟争春”,就是给显摆人预备的,炒100个鸡舌头,但收的却是100只鸡的钱,如果他嫌贵,就告诉他“收的只是鸡钱,而火钱、油钱、工钱、料钱算是饭店送您的孝敬,剪下舌头的鸡是下脚料,你可以拿走。”谁能拿走这么多的鸡,明天饭店的烧鸡就是无本的买卖了。
  
  第三种,没礼貌的人。
  
  北京的亲人有两种,一种是外来的穷人,以河北、山东人居多,到北京来挣钱;一种是本地的穷人,大部分原曾是富人,后来家道中落,沦为穷人。这些本地穷人家道中落以后,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官场习气。外来的穷人受本地穷人的影响,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也讲起码的礼貌,把没有礼貌的人视为没有教养。
  
  比如问路,北京人最忌两件事,一是没有称呼,二是不下车。
  
  如果在路口坐着几个老头,你可以叫“大爷”,叫“师傅”叫“同志”,甚至是叫“老乡”都可以,但不能没有称呼,如果你问“哎,前门怎么走?”,那你可别怪这些老头耳聋,没一个人会接你的茬,因为可以不称呼的人是乞丐,谁接你的茬,就等于他自己承认是要饭的了。
  
  如果你骑车、坐车、开车,你必须下车问路,如果你脚不沾地,冲他大喊,基本是没人理你了。如果遇一个幽默的老头,就会对你说“有什么事,让您的秘书下来说,这么大的官扯着脖子嚷嚷合适吗?”
  
  在以官场为主流的环境里生活,无官无职的北京老百姓格外自卑,他强烈要求与任何人平起平坐,希望你不要高他一头,不要再给他的心理施加压力,如果你在他面前假牛叉,显摆你有钱有势有后台,不拿他当人,那就别怪他反抗你了。只是北京人的反抗方式特殊,不打你,不骂你,而是耍你。
  
  北京人无论干什么,都表现的特别从容,好象心里有十成的把握,这种自信气质大概源于他们脚底下有牢靠的根基。老北京人重礼数,善待人,颇有尊贤让礼之风。但现在这种古风已经不复存在了,此地市民身居京畿之地,好高务远,受官文化熏染,又品承了八旗子弟余风,以玩世的心态体味人生,古油嘴滑舌,善打哈哈,于是侃爷辈出,背上了“京油子”的恶名。
  
  北京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有许多著名大学和文化机构,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不少人才,这座赖以保存下来的文脉之得以延续,全靠于此。北京人才济济,但是并不是本地人,多为外地来京人士,本地的皇城根儿地老的素质一般,其中更以商民为甚,在他们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服务行业中快刀宰客,这有点象江西的南昌佬一样,为什么把南昌叫做南昌鬼子,大概是延续而来的。
  
  不过北京人交朋友多半看感觉,见面就熟,如果对脾气,不管你是什么人,一两杯酒下肚,就是哥们儿,所以南方人对此无法比,一旦熟了,遇事托他们一般不会打回票。不过这点是要值得各省的同仁们学习天子脚下的子民的爽朗则行了。不变则通。
  
  “底气”十足的皇城子民——北京漫长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博大的京味儿文化,而这些文化也是由历代各地的文化精英汇聚创造出来的,何况也是古代几大朝代的首都,不同于南京六朝古都的模样。所以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北京人底气十足,可以“什么都信,什么都不信”。
  
  北京人是很会“找乐子”的,对于北京人来说,“坛墙根儿”和“愧树小院”都是“乐土”,我们实在很难说这种心境和情趣究竟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毋宁说是一种“贵族气的平民趣味”或“平民化的贵族精神”吧!在老北京人这里,我们看到的平静安详,宽和礼让,恬淡闲散,诙谐幽默。他们可以在茶馆听戏,在园子里会鸟,在皇城根儿遛弯,在大槐树下乘凉,全都是一种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
  
  对于吃穿住行,北京人都可意求新。尽管北京的公共交通四通八达,出门“打的”已成许多北京人的家常便饭。即使他们不具备购买车的条件,也有大批的超前意识的人走进驾校。先拿下“本子”再说,怎么说也得满足一下底气十足的皇城根气。北京人总是在某些地方很是自傲,于热情豪放之中不由自主的掺入几分骄狂,在注重人际关系的同时又往往流露出自以为是。有的人一无所知也还是忍不住地瞧不起外地人。有的人听言谈举止好似世袭贵族,明了底细后才知他不过是一个假冒的公子哥儿,但是做为外地人的我们不能当众揭开这一面具。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没了面子,哥们我对你说赶紧跑吧,他没准会跟你玩命。若是私下里开玩笑似的闪烁其词,他就会嘻嘻哈哈地跟你默认,然后打哈哈的说:“哥们儿,哥们儿……”这自然是让你担当,不要张扬。好面子,真是北京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哎,真是没办法,谁叫他们是天子底下的子民呢?
  
  但是这种圜于历史的沉积,缺乏锐进冒险开拓的精神,在改革中往往落在别人后面,甚至对于任何新事物都可能采取“泡”的态度,缺乏时代感,如果不是首都中心的话,那么相对来说它也只不过是以前古代的一个暂住过的首都而已了。
  
  北京人太热情,正是这种“自来熟”的天性,表达了他们骨子里“不见外”的责任感,也正是这样他们爱“管闲事”。爱“抛头露面”。所以看见有人因义勇为负伤时,都会冲了上去,抢救,报警,抓贼,这些在电视里可以反映的出来,记得扮容嫫嫫一角色的演员主演的电视,在公交车里义愤填庸地大声站出来喊抓贼,果然不是一般的人。
  
  在待人接物上,老北京人总是客客气气的,说话总是“您您”的,请人帮忙他们会把“劳驾”或“劳你驾”“劳你大驾”挂在嘴边上,使用性口去拉,叫做“驾”,帝王的车马叫“王驾”,所以“劳驾”大概与骑马民族有关,也可能与皇家文化有关,毕竟他们入关的时候都是骑着骏马来到北京的。
  
  何乐而不“侃”呢?——北京人有特殊的语言陶醉感。一口嘣响溜脆的北京话,一口甜亮脆生的京片子,足以让京人特别钟情于“说”,就连现在的上网聊天许多人都在学“京骗子”了,一副伪京人的模样。他们如珍视其文物古迹,珍视其胡同四合院一样珍视北京话。确实善“侃”,陶醉于“侃”甚至“侃”的只重辞句,抑扬顿挫,不重内容的地步,让广大外乡人感到北京人哪来的废话不少。但是北京人用此法以退为进地保全自己,困顿中的他们更是如此,和没落的八旗子弟一样,到处“逗闷子”,以说找乐,自娱并娱人。“贫”与“油”可以作为北京人互相之间交锋.争斗.磨练嘴皮子的利器,但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那么他投给人们的不仅是阴影更是伤害了,来北京旅游的外地人,就很是感觉到了这点,对于他们有时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古城的美好风光,而是北京人独特的“语言攻势”。

    上一篇:人们眼中的东北人 下一篇:叫魂的漏俗